2012年3月2日星期五

彩墨春秋(海纳百川通融四方)纽约人寿副总经理曾昌铿/与时俱进共创繁荣/东方之声编辑部





Posted by Picasa

2 条评论:

  1. 《报业的繁荣与危机》(3)
    大新闻——多维时报停刊
    今年伊始,传媒界出现一个大新闻, 多维时报停刊了。习惯于周末上中国超市购物,顺手拿一分免费小报的客户读者们突然发现,他们最喜爱的免费报纸,多维时报突然停刊,如同突然断粮,人们传得沸沸扬扬,在电话里互相转告。
    多维时报的创刊到停刊,经历了约12年。它走的是一个正在过度时期的空档,走的准,捡了漏,走得俏;收得适时。
    走得准
    多维的创立,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那时期,东西方新旧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正处于刚开始交融,互相碰撞时期。在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美国积极的移民政策的背景下,大批的留学和移民以各种方式来到美国,他们带来了中国旧体制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国度,他们要适应新环境,新的社会制度和思维方式,因此,各种新旧思潮在这里汹涌交融。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著名大学,也是美国东方文化的研究中心。在普大附近还有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70年代,台湾留学生和移民为这块地区奠定了东方人的生活环境。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大陆的留学潮和移民潮,新州开始沸腾起来,尤其是六.四和香港回归,一大批六四激进人士、香港移民和大陆留学生涌入新州。给新州整体的居民结构增添了新鲜活力。
    当时,大陆对海外政策因政治原因,还没有完全成型,改革开放又出现自由主义泛滥倾向,政府政策始终晚于对策,国外留学潮和新移民潮在美国发展汹涌,那时各种思潮泛滥,出国的人来到美国,在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不同制度环境中体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在语言交流困难和现实生活无奈的环境中,在两种习惯和思维交集碰撞冲动下,他们渴望一种可让他们,摆脱困境的平台和窗口,或可以说:有一个出气口,一个可使他们将内心的郁闷和苦处,能够发泄出来的洞孔,特别是来自各地区、不同类型的人群,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他们或是在学习方面、或是在经商方面、或是在感情方面和生活方面都需要信息咨询交流,而出国的人群中有很大部分是语言能力差或极差,甚至,没有英语语言能力的群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介传媒就成为精神食粮和生活调拌的粘合剂,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享受,受到社会的亲睐。多维时报在这个档口及时地切入,获得了机会。
    捡了漏
    在“六.四民运”、“九七香港回归”和留学移民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亚洲等地新移民的来美,为小报业蓬勃发展,添加了人才、人力、信息资源和客户市场,在一批精英文人和教会的支持推动下,给小报业发展起到了发动机和推动力作用。同时,新移民和留学人员的大量来美为小报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源和市场基础。
    多维时报的介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80年代来美的那批滞留精英们心中,当时,有一个急迫解决的实际问题,既:现实与想象差距甚远。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拼搏来争取现实的生活权和生存权,实际的美国生活就如每个人都得从“地狱”从新经历:“入狱”——“炼狱”——“出狱”三部曲的洗礼过程。
    这种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给那些身怀抱负,学有专长,屈尊最底层的精英文化人、美国梦游者们一个很严重和很冷酷的心理打击。如何摆脱困苦,谋求异国他乡生存问题,如何在“入狱”后提炼出“真金”,如何在“炼狱”后获得“出狱”?这是每一个美国梦游者们必须考虑,马上寻求、急迫解决的问题。
    当时,活跃在新州的有几家独立刊物,柯某某,创办“华人杂志”(仅办2期),新泽西时报,因负责代理人猝死被迫歇业,大纪元接手。中餐通讯从外州进入新州发展不错。“新象”周刊就是当时的典型。发展最好,开创“新象”的合作者们,见到和深切体会到了市场的繁荣。一位合作人跳出创办“现代”周刊,作为生存发展的契机,因合作人分歧,后续资金短缺,历时半年,被迫停刊;另一位合作人,跳出“新象”,再次自己办报,希望抓住契机,能赚到钱,可还饭店倒闭后的重债,推出了“美华新闻”,历时一年,在赔本无奈中准备歇业。在当时,创业者们几乎都是新移民,资金都短缺,心气比力气大,他们四处寻求合作拓展伙伴,争取自己可谋求得到一个机会,那时,竞争环境虽然已很严峻,但整个层面,还没有强势竞争集团介入,可谓:强者不屑一顾,弱者争抢犹如仇敌,相互之间虎视眈眈,不敢轻易投入。其实,说白了,想介入者大都为了谋生和生活所迫,参与人资本实力十分薄弱。因此,在香港具有创办刊物经验、又具有一定投资实力的何某跳进来,也自然成章了。

    回复删除
  2. 走得俏
    《多维时报》从它的报纸名称就可以看出,业主选择切入的角度和编辑的方向,是从多方位、多层次、为满足各种需要的客户读者群所设计。
    多维的开局,正值新移民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和舆论平台,需要一个发声筒、需要一种粘合剂来与新的社会形态交流的时期,它的切入走得比较乖俏,迎合了这种需要。
    从以后的一些文章和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多维时报的股东、编辑、从业人士架构和内情。从而也能看出那些文章和思维观点的倾向性和功用性,以及社会效果和意义。
    多维的文章,在开始的一两年里,几乎始终保持着每期必备一篇披露内部消息的长篇大论文章,这种噱头将对消息闭塞,每天在“炉头、床头、不见日头”和“床头、线头、天天碰头”的大部份底下层的苦搏人士来说,实在是起到了“及时雨”、“空调器”的作用。人们在无奈之中、在每天长年的苦盼焦虑之中,似乎找到了希望和甘泉。在办报前期来看,多维不但推出,而且迅速扩势,将发行量和分发点迅速推向了全世界主要有华人居住的地区。从这点上来看,他们做得较成功。连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日报、侨报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一些主要媒体也急速改变运作方式和编辑视角。其意义和影响之大,社会效果和利益可见不错。
    在中期的后半段,多维出现了不协调的阴影,这种阴影自然会在读者们心中留下印象。首先,多维又推出了杂志,这份杂志,一方面增强了多维的市场霸气,同时,其实也分散了自己的读者交集视角。这份杂志的推出,令人感到一种不协调正在开始,据认为,那份新杂志的推出,其实事倍功半,对多维其实是一种隐性内伤。这种内伤,在以后编辑出现文章的质量和数量上的变化,在读者心里,留下了的趣味性减少以及几乎改变了原来初衷的感觉。令人感到其正在蜕变成其它市面上类同小报形象。大部抄改、翻译编改网上新闻的劣迹行为,它的新闻性、专业性、连续性、可读性都大打折扣。以后又由于广告过多、影响读者猎奇之心,这样被一些小报迅速赶上,读者焦距开始改变方向,各类竞争报纸,如:侨报(周末版)、新象、新州周报、立即扩势角力,多维开始锐气大减。
    除了同行业竞争原因之外,多维的收场原因可能还有其他一些不为人们所知的内部原因和更难克服的外部原因。一方面,我们从它的出版规模发展取向,以及编辑文章内容上可以略见端倪;另一方面,通过网上一些内部文章观点内容也可见到其在发展中后期,无法解决的内伤和外部难以克服的问题。
    从网上的有关多维内容中在此列出一些简要现象:
    99年何频/互连网最高投资基金高达5千万,
    2009于某收购部份股权转让
    互联新闻网时政改变华丽,2010年统计3个月内最低下降了79%山寨/无采编/新华社消息泛滥/不规范违反专业头痛,正规化专业化违反版权,大量抄外国社论赵小麟CTO认为。
    不专业问题层出不穷,内讧,少采访,多翻译和转发,意识形态相对淡漠,影响深远。
    董事李某有六四背景。各种声音传声筒
    股权变更属于非法主席熊认为。违反公司章程,他否决。
    何甩手了,员工离去,官司开销缠身
    投资商少,财务危机,广告销售不良,全体管理层半新,遣散员工,一直亏损,
    (以上内容来自多维网摘要。参看美国多维网被收购内幕)
    这些多维内容,从中可见多维内部与外部问题的一斑。
    多维的收场,收得及时。如同一盘棋局,前期得势、中局拼打、残局收场。股东间分歧、编辑与股东在编辑角度意见分歧、分配利益之间的矛盾与不满,法律官司不断、人心散、后劲乏、资源枯、压力重、气球爆。加上外部竞争势头越来越强、尤其是数码技术、网络电视的迅速发展、这种不可抗拒的新潮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在这种内部难缠、外部难挡的现实面前,多维董事会和编辑部门选择迅速收场,也就是最明智的一种选择了。
    多维迎合世事而来,背向人心而去。其发展和出局的经验和发展过程,以及收局的果断,值得今后媒体专业人士认真思考和借鉴。
    (《彩墨春秋》(海纳百川通融四方)、《东方之声》编撰人李华。 2012年3月1日)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