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彩墨春秋(海纳百川通融四方)东方之声:中美关系30年回顾。李学海企业发展模式。令世界企业家关注效仿。



Posted by Picasa

2 条评论:

扬帆 说...

1970年,李学海到香港,开始了打工生涯。他知道,如果没有知识,只能打一辈子工。因此,他白天在制衣厂干活,从车衣工升到生产主管;晚上不顾劳累,坚持到香港机械学校,即现在的香港理工学院读夜大学。

1976年,他移民到美国,还是在制衣厂,还是做打工仔。除了拥有在香港制衣厂6年的工作经历和积累的经验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但知识和经验是最大的财富,他坚信这一点。还是和在香港一样,他一边打工,一边到纽约州立大学和纽约时装学院读书。

在纽约唐人街打工的日子里,他看到传统的华人制衣厂是来料加工型, 赚的是可怜的加工费。他开始也是从犹太人那里接定单做起,他做得很顺当,定单接得很多。但是,他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当他发现在他所接的每一张定单后面,厂家生产的服装获利甚微,大部分利润都被犹太人把持的时装公司拿走了,他明白,那是因为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他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扬帆 说...

1981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C.G实业公司,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选择用中国的丝绸等面料在中国加工服装,并一直努力以中国的品牌挤入美国时装市场。

那一年,他33岁。在一个传统的领域创业,显然要比在新兴领域困难得多。但李学海有这样一条座右铭:任何时候,都不要认为自己来晚了。这是他最深刻的人生体验。

从1970年到香港,直到1981年创办自己的公司,李学海可谓十年磨一剑,正应了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创业伊始,他就立下宏大的目标:创立并打响自己的服装品牌,一个能在纽约的高级服饰店、百货公司销售,为白领所接受的知名品牌。然而,在已被犹太人 控制了上百年的纽约服装界,谈何容易!时装意味着流行,也意味着随时会被淘汰。在纽约曼哈顿同名遐迩的时装大道上,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多少悲欢的故事在 这里上演,有多少希望在这里燃起又幻灭。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里,时装大道上有4000多家时装公司关门歇业,真正经受得住大浪淘沙考验的公司 凤毛麟角。李学海扛着自已设计生产的时装,走遍了曼哈顿。见服装店就进,一家一家地找买主。

“那段时间是我最困难的时期。产品卖不出去,公司就垮了。为了 把服装卖出去,我走破了上百双鞋子。”直到今天,他仍然能说得出哪条街上曾有过哪些风光一时的时装店,哪座楼房曾发生过轰动时装界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