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非暴力革命的灯塔——托尔斯泰逝世百年祭 托尔斯泰的著作,在“文化革命”的焚书运动中,被作为“封资修”给一把火烧了。我最早知道托尔斯泰这个名字,是间接通过阅读列宁的政论文章。《列宁政论文选》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1908年托尔斯泰80岁寿辰列宁的”寿礼“。这篇文章打开了我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之门。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对托尔斯泰的非暴力思想,做了无情的批判。认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俄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疯狂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批判,诱发了我对托尔斯泰思想的好奇;文革如火如荼的暴力斗争,更加强了我对托尔斯泰非暴力思想理解的欲望。我对暴力斗争的体会,源于我亲眼见到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场从肉体到心灵、从人格到自我认同、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暴力运动。参与其中者,既没有“革命”的理想,也没有“革命”的道德。大家通过呼喊“革命”的口号,获取各自的私利。我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到了暴力斗争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道德的巨大破坏。 文革后,第一批解禁的世界名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赫然在列。几乎是倾全部积蓄,买下雨果、莫泊桑和托尔斯泰的几部名著。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进了大学,继续探索托尔斯泰。在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是《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大学第一年,读完了厚厚3大本《战争与和平》,其后,又读了《复活》和他的许多短篇小说。相信这种精神探索,在那个时代不是孤立的现象。沿着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写作的脚印探寻,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单面的“镜子”,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托尔斯泰:一个无与伦比的作家、一个非暴力革命的思想家、一个理想的亲身实践者、一个苦行者、一个社会批评家、一个20世纪伟大的先知。 说到托尔斯泰,人们首先把他看成是一个小说家。毫无疑问,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对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几部煌煌巨著,让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建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著作,近乎完美。但艺术的完美,还不足以使托尔斯泰成为托尔斯泰。使托尔斯泰与他之前和之后的作家区别开来的,是他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他对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关注和介入。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暴力镇压俄国革命。托尔斯泰写下《到底怎么办》、《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等政论,用“非暴力思想”规劝沙皇尼古拉二世。托尔斯泰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小说,实际上是他表达思想的一种载体。 把托尔斯泰看成是一个思想家,也许更加客观。《战争与和平》后面的大段的半政论,半论文的描述。他在《战争与和平》大段叙述他的历史思想。托尔斯泰的这种写作手法,在《复活》中,再一次被推到极致。在《复活》中,他大段引用圣经的原话、系统阐述他的宗教思想。托尔斯泰,是一个主张”勿以暴力抗恶“、有着宗教情怀的作家和思想家。托尔斯泰也批评马克思,不满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那是一个乌托邦。“不仅不能增进人们的幸福,而且是人类社会混乱的主因之一,当代人都在吃它的苦。”托尔斯泰说马克思“把最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用的是深奥的语言”。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而言的。托尔斯泰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的分歧在于,马克思主义以暴力手段“剥夺剥夺者”为前提,主张用暴力获得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维持政权。而托尔斯泰主张以“非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社会批评家的历史定位,一直被人们忽视。很多人提出批评,但仅此而已。托尔斯泰一生几次放弃文学,亲身投入社会批判。托尔斯泰一生中,不停地规劝当时的老沙皇,放弃专制暴力。他还劝说新沙皇放弃专制皇权。他写信给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劝他宽恕暗杀他父亲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五位同谋,“你将永远离开你本来可以在那里选择善,而不选择恶的十字路口,永远陷入为那叫做‘国家利益’的罪恶服务之中。”托尔斯泰与沙皇的政治争论持续到他去世前的前两年。作为一个社会批评家,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波澜壮阔的社会批评活动,才是最适合他的舞台。 托尔斯泰还是一个社会实践家。很多人提出思想,但却不予实践。我们可以搜寻到很多关于他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故事。虽然他是个庄园主,却他自己做鞋子;为孩子编写教材课本。他像《安娜·卡列尼娜》小说里的列文一样,跟他庄园的农奴一起耕作。托尔斯泰,是一个实实在在同情弱者的庄园主。他的最不为家人理解的做法,是把他自己的土地和庄园,分给他的农奴。甚至托尔斯泰最后离家出走,也是以生命的代价,以身体“离开坐拥几百公顷土地的家庭,离开私有制,离开罪恶”实践他的社会理念。他超越时代的理念和实践,使他成为影响了20世纪好几代人的精神领袖。 作为丈夫的托尔斯泰,是一页翻不过去的历史。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有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德耶维娜· 巴赫丝的影子。托尔斯泰是个非常严肃的作家,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一些章节,修改了18遍之多。那时写作没有电脑,不像现在,可以在电脑上反复修改,不留一点痕迹。写在纸上的稿子,每每被托尔斯泰改的面目全非。索菲亚每天就把他改过的稿子重新誊抄一边。然后,托尔斯泰又在誊抄好的稿子上继续改写。索菲亚是托尔斯泰写作的好帮手。台湾诗人余光中评论说,“托尔斯泰的伟大是建筑在妻子的牺牲上。”是耶?非耶? 托尔斯泰曾说,“有女人作为妻子相伴很麻烦,有不是妻子的女人相伴更麻烦。”是不是对他和妻子关系的暗示?《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写了很多他和妻子索菲娅之间的矛盾和他自己的精神痛苦。他们两人,青年时如此相爱,中年时如此合作,但到了老年,却在精神上水火不容。1910年10月底,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直接原因是索菲娅对他的监视。有人据此认为,使托尔斯泰在一个风雪夜离家出走,是因为“家庭纠纷”,是索菲娅的吵闹迫使托尔斯泰离家出走。 实际上,托尔斯泰和妻子的冲突,远远超出“家庭纠纷”的范畴。使托尔斯泰踏上不归路的,是他和妻子在财产和私有制观念和财产观念以及财富分配的冲突。他托尔斯泰之前已经把部分土地和财产分给农奴以脱离私有制的罪恶。1881年,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财产,但未能实现。索菲娅一直害怕托尔斯泰把所有财产分给穷人。托尔斯泰超越时代的脱离私有制的思想,跟他的妻子现实的、俗世的思想,水火不容。两人出现剧烈的矛盾,是必然的。结局彷佛是已经注定的了。托尔斯泰对财富的“抛弃”,导致了索菲娅和他精神上的决裂。而离家出走,不过是这种决裂的一种戏剧化的结果。 俄历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出走第三天,在开往乌拉尔方向的火车上,托尔斯泰病了,得了肺炎。他不得不在俄罗斯南部小城亚斯塔波沃的火车站下火车。托尔斯泰将要要死在亚斯塔波沃的消息不胫而走。10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报飞到小镇。托尔斯泰的消息7天里占据了几百份报纸的头条,“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大众传媒事件。”7天以后,俄历1910年11月7日(公历11月20日),托尔斯泰在小火车站去世,终年八十二岁。如今,这个小镇名叫列夫·托尔斯泰镇。 托尔斯泰临终前最完整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有这么多受苦的人,为什么你们只看到我一人?”就是死前的最后一刻,托尔斯泰依然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从托尔斯泰,人们发现了非暴力思想的新的泉源。1909年,甘地读到托尔斯泰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开始与托尔斯泰书信交往。曼德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是《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非暴力的思想,可以说是现代非暴力运动的思想源头。 托尔斯泰提倡的“勿以暴力抗恶”的非暴力的思想,是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最伟大的思想。我们固然可以把这个思想的最早源头追溯到耶稣和释迦摩尼,而托尔斯泰则是现代阐述并实践这个理念的思想家。20世纪内,有几个国家诞生了非暴力革命的领袖——从印度的甘地、到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到南非的曼德拉。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终于在20世纪孕育了非暴力革命的实践家,也终于有了成功改变社会发展进程的实践。非暴力革命的思想已经开花结果。 人固有一死,但是人的精神可以不死。有的人活着的时候,精神就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以后,由他创造的精神世界,还栩栩如生,永不消灭。这样的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主义——非暴力抗恶思想的价值。非暴力革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渐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非暴力抗恶的思想,将在21世纪人类社会发扬光大,显示推进社会发展进程更大的作用。
行政院长刘兆玄的金玉“凉”言1, 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出路没有。2,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我没有钱。3,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4, 宁愿相信世间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那张嘴!5, 对留学一周仍然不死的动物千万不可大意。。。6, 男人的谎言可一片女人一夜,女人的谎言可以骗男人一生!7, 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8, 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9, 我和超人的唯一区别是;我把内裤穿在裤子里面。10我身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1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12, 喝醉了我谁也不服,我只要扶墙。13, 避孕的效果:不成功,便成人。14,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克一物。15,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16, 一个人并不孤单,想一个人时才孤单。17, 我不是随便的人,但随便起来就不是人。18,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19, 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20,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21, 水能载舟,也能煮粥!22, 聪明的女人对付男人,而笨女人对付女人。
发表评论
2 条评论:
列夫·托尔斯泰是非暴力革命的灯塔——托尔斯泰逝世百年祭
托尔斯泰的著作,在“文化革命”的焚书运动中,被作为“封资修”给一把火烧了。我最早知道托尔斯泰这个名字,是间接通过阅读列宁的政论文章。《列宁政论文选》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1908年托尔斯泰80岁寿辰列宁的”寿礼“。这篇文章打开了我对托尔斯泰的认识之门。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从他的政治立场出发,对托尔斯泰的非暴力思想,做了无情的批判。认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俄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陷的一面镜子。“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疯狂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批判,诱发了我对托尔斯泰思想的好奇;文革如火如荼的暴力斗争,更加强了我对托尔斯泰非暴力思想理解的欲望。我对暴力斗争的体会,源于我亲眼见到的“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场从肉体到心灵、从人格到自我认同、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暴力运动。参与其中者,既没有“革命”的理想,也没有“革命”的道德。大家通过呼喊“革命”的口号,获取各自的私利。我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到了暴力斗争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道德的巨大破坏。
文革后,第一批解禁的世界名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赫然在列。几乎是倾全部积蓄,买下雨果、莫泊桑和托尔斯泰的几部名著。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进了大学,继续探索托尔斯泰。在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是《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大学第一年,读完了厚厚3大本《战争与和平》,其后,又读了《复活》和他的许多短篇小说。相信这种精神探索,在那个时代不是孤立的现象。沿着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写作的脚印探寻,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单面的“镜子”,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托尔斯泰:一个无与伦比的作家、一个非暴力革命的思想家、一个理想的亲身实践者、一个苦行者、一个社会批评家、一个20世纪伟大的先知。
说到托尔斯泰,人们首先把他看成是一个小说家。毫无疑问,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对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几部煌煌巨著,让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建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他的著作,近乎完美。但艺术的完美,还不足以使托尔斯泰成为托尔斯泰。使托尔斯泰与他之前和之后的作家区别开来的,是他的与众不同的思想,他对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关注和介入。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暴力镇压俄国革命。托尔斯泰写下《到底怎么办》、《论俄国革命的意义》等政论,用“非暴力思想”规劝沙皇尼古拉二世。托尔斯泰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小说,实际上是他表达思想的一种载体。
把托尔斯泰看成是一个思想家,也许更加客观。《战争与和平》后面的大段的半政论,半论文的描述。他在《战争与和平》大段叙述他的历史思想。托尔斯泰的这种写作手法,在《复活》中,再一次被推到极致。在《复活》中,他大段引用圣经的原话、系统阐述他的宗教思想。托尔斯泰,是一个主张”勿以暴力抗恶“、有着宗教情怀的作家和思想家。托尔斯泰也批评马克思,不满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那是一个乌托邦。“不仅不能增进人们的幸福,而且是人类社会混乱的主因之一,当代人都在吃它的苦。”托尔斯泰说马克思“把最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用的是深奥的语言”。这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而言的。托尔斯泰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的分歧在于,马克思主义以暴力手段“剥夺剥夺者”为前提,主张用暴力获得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维持政权。而托尔斯泰主张以“非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社会批评家的历史定位,一直被人们忽视。很多人提出批评,但仅此而已。托尔斯泰一生几次放弃文学,亲身投入社会批判。托尔斯泰一生中,不停地规劝当时的老沙皇,放弃专制暴力。他还劝说新沙皇放弃专制皇权。他写信给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劝他宽恕暗杀他父亲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五位同谋,“你将永远离开你本来可以在那里选择善,而不选择恶的十字路口,永远陷入为那叫做‘国家利益’的罪恶服务之中。”托尔斯泰与沙皇的政治争论持续到他去世前的前两年。作为一个社会批评家,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波澜壮阔的社会批评活动,才是最适合他的舞台。
托尔斯泰还是一个社会实践家。很多人提出思想,但却不予实践。我们可以搜寻到很多关于他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故事。虽然他是个庄园主,却他自己做鞋子;为孩子编写教材课本。他像《安娜·卡列尼娜》小说里的列文一样,跟他庄园的农奴一起耕作。托尔斯泰,是一个实实在在同情弱者的庄园主。他的最不为家人理解的做法,是把他自己的土地和庄园,分给他的农奴。甚至托尔斯泰最后离家出走,也是以生命的代价,以身体“离开坐拥几百公顷土地的家庭,离开私有制,离开罪恶”实践他的社会理念。他超越时代的理念和实践,使他成为影响了20世纪好几代人的精神领袖。
作为丈夫的托尔斯泰,是一页翻不过去的历史。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有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德耶维娜· 巴赫丝的影子。托尔斯泰是个非常严肃的作家,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一些章节,修改了18遍之多。那时写作没有电脑,不像现在,可以在电脑上反复修改,不留一点痕迹。写在纸上的稿子,每每被托尔斯泰改的面目全非。索菲亚每天就把他改过的稿子重新誊抄一边。然后,托尔斯泰又在誊抄好的稿子上继续改写。索菲亚是托尔斯泰写作的好帮手。台湾诗人余光中评论说,“托尔斯泰的伟大是建筑在妻子的牺牲上。”是耶?非耶?
托尔斯泰曾说,“有女人作为妻子相伴很麻烦,有不是妻子的女人相伴更麻烦。”是不是对他和妻子关系的暗示?《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写了很多他和妻子索菲娅之间的矛盾和他自己的精神痛苦。他们两人,青年时如此相爱,中年时如此合作,但到了老年,却在精神上水火不容。1910年10月底,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直接原因是索菲娅对他的监视。有人据此认为,使托尔斯泰在一个风雪夜离家出走,是因为“家庭纠纷”,是索菲娅的吵闹迫使托尔斯泰离家出走。
实际上,托尔斯泰和妻子的冲突,远远超出“家庭纠纷”的范畴。使托尔斯泰踏上不归路的,是他和妻子在财产和私有制观念和财产观念以及财富分配的冲突。他托尔斯泰之前已经把部分土地和财产分给农奴以脱离私有制的罪恶。1881年,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财产,但未能实现。索菲娅一直害怕托尔斯泰把所有财产分给穷人。托尔斯泰超越时代的脱离私有制的思想,跟他的妻子现实的、俗世的思想,水火不容。两人出现剧烈的矛盾,是必然的。结局彷佛是已经注定的了。托尔斯泰对财富的“抛弃”,导致了索菲娅和他精神上的决裂。而离家出走,不过是这种决裂的一种戏剧化的结果。
俄历1910年10月28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出走第三天,在开往乌拉尔方向的火车上,托尔斯泰病了,得了肺炎。他不得不在俄罗斯南部小城亚斯塔波沃的火车站下火车。托尔斯泰将要要死在亚斯塔波沃的消息不胫而走。10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报飞到小镇。托尔斯泰的消息7天里占据了几百份报纸的头条,“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大众传媒事件。”7天以后,俄历1910年11月7日(公历11月20日),托尔斯泰在小火车站去世,终年八十二岁。如今,这个小镇名叫列夫·托尔斯泰镇。
托尔斯泰临终前最完整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有这么多受苦的人,为什么你们只看到我一人?”就是死前的最后一刻,托尔斯泰依然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从托尔斯泰,人们发现了非暴力思想的新的泉源。1909年,甘地读到托尔斯泰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开始与托尔斯泰书信交往。曼德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是《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非暴力的思想,可以说是现代非暴力运动的思想源头。
托尔斯泰提倡的“勿以暴力抗恶”的非暴力的思想,是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最伟大的思想。我们固然可以把这个思想的最早源头追溯到耶稣和释迦摩尼,而托尔斯泰则是现代阐述并实践这个理念的思想家。20世纪内,有几个国家诞生了非暴力革命的领袖——从印度的甘地、到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到南非的曼德拉。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终于在20世纪孕育了非暴力革命的实践家,也终于有了成功改变社会发展进程的实践。非暴力革命的思想已经开花结果。
人固有一死,但是人的精神可以不死。有的人活着的时候,精神就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以后,由他创造的精神世界,还栩栩如生,永不消灭。这样的人,在人类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主义——非暴力抗恶思想的价值。非暴力革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渐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非暴力抗恶的思想,将在21世纪人类社会发扬光大,显示推进社会发展进程更大的作用。
行政院长刘兆玄的金玉“凉”言
1, 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出路没有。
2,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我没有钱。
3,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4, 宁愿相信世间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那张嘴!
5, 对留学一周仍然不死的动物千万不可大意。。。
6, 男人的谎言可一片女人一夜,女人的谎言可以骗男人一生!
7, 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
8, 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
9, 我和超人的唯一区别是;我把内裤穿在裤子里面。
10我身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1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12, 喝醉了我谁也不服,我只要扶墙。
13, 避孕的效果:不成功,便成人。
14, 问世间情为何物?一物克一物。
15,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16, 一个人并不孤单,想一个人时才孤单。
17, 我不是随便的人,但随便起来就不是人。
18,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
19, 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
20,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21, 水能载舟,也能煮粥!
22, 聪明的女人对付男人,而笨女人对付女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