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0日星期一

东方之声:林彪元帅

Posted by Picasa

4 条评论:

扬帆 说...

“洪水肆溢,猛虎下山”战场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灵活及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成功的基本原因。

对林彪的评价
在没完没了的夸赞和批判都结束了的今天,他曾经的辉煌和耻辱都已经落幕
林彪成名于国共内战。他真正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对军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当年林彪到东北时未带部队,三年半之后,共产党在东北有了近百万正规部队,其中38军等更是解放军中的佼佼者。
他许多做法都可圈可点。比如,他对指挥员的培养。解放军在东北大量扩军,需要的军官从何而来?当时的共产党几乎没有军事院校,军官主要从士兵中提拔,而在东北扩军的过程中,大批老兵成为军官,大批基层指挥员得以升迁,大部分都是不够合格的。林彪重视对基层将领的轮训,重视对战术和指挥方法的总结、推广和讲解(比如他出名的“一点两面”的战术和“四快一慢”指挥方法)。“一点两面”也好,“四快一慢”也罢,都是简 单易懂、具体实用的方法,非常适合当时共产党军队基层军官出身于士兵、军事教育缺乏及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林彪在他的军队中反复宣讲这些方法,较快的提升 了基层军官的整体军事素养。
他对于士兵的补充和训练也很重视。当时的东北部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在解放军各部队中是最完善的。他的军队补充实行二线兵团制度,实际上就是新兵训练营,这使得他的部队正规化,新组建部队的作战能力也较高

扬帆 说...

对林彪的评价
在没完没了的夸赞和批判都结束了的今天,他曾经的辉煌和耻辱都已经落幕
林彪成名于国共内战。他真正的突出之处在于他对军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当年林彪到东北时未带部队,三年半之后,共产党在东北有了近百万正规部队,其中38军等更是解放军中的佼佼者。
他许多做法都可圈可点。比如,他对指挥员的培养。解放军在东北大量扩军,需要的军官从何而来?当时的共产党几乎没有军事院校,军官主要从士兵中提拔,而在东北扩军的过程中,大批老兵成为军官,大批基层指挥员得以升迁,大部分都是不够合格的。林彪重视对基层将领的轮训,重视对战术和指挥方法的总结、推广和讲解(比如他出名的“一点两面”的战术和“四快一慢”指挥方法)。“一点两面”也好,“四快一慢”也罢,都是简 单易懂、具体实用的方法,非常适合当时共产党军队基层军官出身于士兵、军事教育缺乏及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林彪在他的军队中反复宣讲这些方法,较快的提升 了基层军官的整体军事素养。
他对于士兵的补充和训练也很重视。当时的东北部队的兵员补充制度在解放军各部队中是最完善的。他的军队补充实行二线兵团制度,实际上就是新兵训练营,这使得他的部队正规化,新组建部队的作战能力也较高
1990年代及之前,中国官方在提及建国初期授勋的十大元帅之时,往往会隐去林彪,统称为九大元帅。近些年来评价渐趋客观,对于林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功勋,官方给予了较高的评价。200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林彪照片30年来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按照十大元帅排序。在黄冈的林彪故居,也已经被开放为旅游纪念景点。
林彪作为近现代中国一流的军事家,被公认为“谋定而后动”“会打仗”“能打硬仗”,受到了一些军事爱好者的研究和重视。
[编辑] 军事思想
林彪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1、“一点两面”: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反对各点平分兵力;至少两面包围敌人,以保证一定打垮敌人并求全歼。
2、“三三制”:1个班内划分3、4个小组,每组3、4人,副班长为当然小组长,另选政治较好、战斗勇敢又有经验的战士当组长。战斗时,以班长为核 心,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间隔作战,相距以听到班长口令指挥为准。既能有效的发挥战斗力,又避免拥在一堆,造成较大伤亡。
3、“三猛战术”:将机枪、火炮配备在主攻点上,同时猛烈开火,这是“猛打”;主攻点上炮火猛烈射击后,突击部队猛烈冲锋,建立剌刀血战的威风,这是“猛冲”;对已被冲动和溃乱的敌人,猛烈追击,一直压下去,此为“猛追”。
4、“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第一种情况是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再行攻击。第二种情况是敌人要退不退,就要先把敌人围住。如准备好了再打,敌 人就会跑掉;如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围住它,抓住它,使它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第三种情况是敌退,就要猛追,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 怕情况不清楚。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最能说明这第三种情况下作战的是辽西大会战。廖耀湘兵团被堵在黑山下,寸步难进,调头就跑。而这 时的4野对其除一部拦头,其余各纵迂回穿插,猛追猛打,形成全方位滚筒式交叉。当时,战场上向林彪汇报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有的指挥员有些焦急,而 林彪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找到廖耀湘就行!”结果10多万国民党精兵被秋风扫落叶般消灭。若是调整部署,理顺组织,按常规打,廖耀湘就可能跑掉。如果跑回 沈阳,20多万大军固守,解放沈阳就难多了。)
5、“四快一慢”:向敌前进要快,以防敌人逃跑;抓住敌人后, 进行准备要快,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等都要快;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对溃退的敌人追击要快,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白天黑 夜。这第4快与上述第三种情况的打法相同。一慢是,总攻发起时机要慢,准备充分后再打,而一旦总攻开始,则要快。
6、“四组一队”: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突击队。这里强调突击连队要有分工,组与组之间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也可根据具体目标,划分 3个或5个组。(这是刘亚楼总结出来的。林彪把它同前5条战术原则一起,反复向部下讲,把战术思想、军事艺术灌输给他的将士。)
毛泽东在1939年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串联在一起,叫“三八作风”。
1960年2 月27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将来的战争是要按电钮的。2.战争准备中间最迫切的、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我认为就是解决武器,特别是搞尖端武器。3.今后的战争已不只是靠步兵,而靠空军,导弹。空军在战场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成为致胜手段。应当优先发展空军。”
1962年提出“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这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向,也是整个军队建设的方向”。“四个第一”的实质是“突出政治”。

扬帆 说...

对林彪的评价
1990年代及之前,中国官方往往会隐去林彪,统称为九大元帅。近些年来评价渐趋客观,对于林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功勋,官方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军事思想
林彪六个战术原则:“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1、“一点两面”: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反对各点平分兵力;至少两面包围敌人,以保证一定打垮敌人并求全歼。
2、“三三制”:1个班内划分3、4个小组,每组3、4人,副班长为当然小组长,另选政治较好、战斗勇敢又有经验的战士当组长。战斗时,以班长为核 心,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间隔作战,相距以听到班长口令指挥为准。既能有效的发挥战斗力,又避免拥在一堆,造成较大伤亡。
3、“三猛战术”:将机枪、火炮配备在主攻点上,同时猛烈开火,这是“猛打”;主攻点上炮火猛烈射击后,突击部队猛烈冲锋,建立剌刀血战的威风,这是“猛冲”;对已被冲动和溃乱的敌人,猛烈追击,一直压下去,此为“猛追”。
4、“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第一种情况是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再行攻击。第二种情况是敌人要退不退,就要先把敌人围住。如准备好了再打,敌 人就会跑掉;如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围住它,抓住它,使它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第三种情况是敌退,就要猛追,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 怕情况不清楚。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最能说明这第三种情况下作战的是辽西大会战。廖耀湘兵团被堵在黑山下,寸步难进,调头就跑。而这 时的4野对其除一部拦头,其余各纵迂回穿插,猛追猛打,形成全方位滚筒式交叉。当时,战场上向林彪汇报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有的指挥员有些焦急,而 林彪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找到廖耀湘就行!”结果10多万国民党精兵被秋风扫落叶般消灭。若是调整部署,理顺组织,按常规打,廖耀湘就可能跑掉。如果跑回 沈阳,20多万大军固守,解放沈阳就难多了。)
5、“四快一慢”:向敌前进要快,以防敌人逃跑;抓住敌人后, 进行准备要快,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等都要快;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对溃退的敌人追击要快,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白天黑 夜。这第4快与上述第三种情况的打法相同。一慢是,总攻发起时机要慢,准备充分后再打,而一旦总攻开始,则要快。
6、“四组一队”: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突击队。这里强调突击连队要有分工,组与组之间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也可根据具体目标,划分 3个或5个组。(这是刘亚楼总结出来的。林彪把它同前5条战术原则一起,反复向部下讲,把战术思想、军事艺术灌输给他的将士。)
毛泽东在1939年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串联在一起,叫“三八作风”。
1960年2 月27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1.将来的战争是要按电钮的。2.战争准备中间最迫切的、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的,我认为就是解决武器,特别是搞尖端武器。3.今后的战争已不只是靠步兵,而靠空军,导弹。空军在战场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成为致胜手段。应当优先发展空军。”
1962年提出“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的思想第一。这是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方向,也是整个军队建设的方向”。“四个第一”的实质是“突出政治”。

扬帆 说...

毛泽东与林彪交恶的原因和真相(转自新浪)

九大后,毛泽东原本准备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全面巩固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完成斗、批、改的任务,实现所谓的"天下大治"。但是,这一过程很快就因文革派营垒的严重分裂而进行不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是党内高层内部激烈的权争。
毛泽东与林彪这两个昔日的政治盟友反目成仇,最后彻底闹翻,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结果两败俱伤。林彪固然死于非命,葬身异国荒漠:但毛也不是赢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一蹶不振,面对文革无可挽回的败局,终日困坐愁城,悒悒而终。
这一场宣告文化大革命破产的轩然大波,最初是从文革中抛起的林彪、江青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始的。林、江分别是毛泽东发动文革运动所依靠的左膀右臂。双方本来既无渊源,也没有什么交情,只是为了斗倒刘少奇,才集合在毛的麾下,在政治上结成同盟,互相捧场肋势,一度打得火热。然而,即使是在双方关系的蜜月时期,实际上仍是貌台神离,各自想拳经,不断在一些问题上发生龃龉,演成日后文革营垒的分裂。
九大政治报告的风波
在发动文革的问题上,林彪是被毛泽东拉下水的,换得一个"接班人"的空头街。林彪既不满这种状况,对文革运动也没有旷日持久搞下去的想法,认为今后还是要抓国家的经济建设。这个想法正好和周恩来不谋而合,却与毛的想法相左,由此酿成一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