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彩墨春秋-西安事变后续篇封面封底样稿

Posted by Picasa

1 条评论:

扬帆 说...

序言

毋须讳言,编纂史画并茂;精道深遽的此传,非我胜任。同样,毋须讳言,汇集资料、叙述这史画并茂、详实的记录,非我其谁?。
沸腾的年代,流年即逝。谁会去关心一位残阳余辉下的老妇人?谁还会去翻看堆放在无人居住阴暗角落里的废纸堆呢?
在打扫小屋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与母亲发现了这捆资料。当时,母亲很激动,她以为这些早期作品历经时代风雨早已不在,现在看到她那残存的照片和画稿如获珍宝,她一张一张仔细地看着那已变质发黄的残片,耐心地给我解说着当时画作的意境和画中的故事。我倾听着母亲对这些早期作品创意的解说,感受着母亲仁慈、博爱、对事业执着的精神,心中有一种紧迫的责任感在驱动着我。我很清楚,这是历经战争和社会变革洗礼后留下的一堆“遗物”。母亲珍爱它,因为这是母亲一生心血作品,这些作品伴随着母亲坎坷的生活,将成为战争和社会变革洗礼后的艺术画卷和历史见证。它与母亲坎坷的一生经历互为印证,展现出“西安事变”以后的一段历史插曲;展现出罕为人知的东西方美术交融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展现出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一个缩影。她的朴实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一倦中国现代史和现代美术史在战争和社会变革时期的一段生动画面。
在一些关心梓琴作品的老朋友们支持鼓励下,出于时运和为了保护这段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女画家优秀作品的复杂心情,出于对母亲作品的敬慕和孩辈的孝心,我不自量力担起了编写这一历史画传的使命。母亲说:“我的画是在写历史。将我一生的作品汇集起来就是一幅精彩的历史画卷。我要把每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绘画出来,我相信今后会有意义的。”
我观看着这一幅幅劣质纸张和脆裂、变黄、破损的残片,感受着母亲一生的坎坷梦幻和对于理念的追求,体会着身处战争和社会变革年代母亲艺术创作的艰难历程。犹如母亲所说,她的一生与她的艺术作品可互为印证,是这段艰难时世的艺术画卷。
编辑此传是为了保护中国在最困难时世女画家艺术作品的精华。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封建历史原因,女画家作品不多见。因此,梓琴的艺术作品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十分突出,希望通过这本画册将难得的史料画倦保存下来。
在编写这本画传的过程中,我排斥了周边一些取否定态度人的劝说。他们有的认为:一个人
在历史上一但定位就很难再恢复;有的说:“人老了就不要再去提过去了”。但是,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看事物,评论任何事物,应当珍重事实,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以任何偏见,来扭曲事实”。虽然,一段时期,因为历史原因,将美术家及其创作有所褒贬。但当我们再返回到珍重事实这个视角来看待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所遗漏忽视的有些被扬弃的东西,有时确真是最珍贵的东西。我们考古学和收藏家的意义和价值,不正是以实物为依据来证明历史,来研究和反映历史的轨迹吗?
事实上我时时刻刻的在努力将母亲的作品介绍给社会。我曾做过广告,写过各种有关的文章,
但终不如愿。但是我还是决定继续努力。我认为,只要是事实,只要是真的东西就会有她的价值。
因此,我努力将此著作推出。我相信,事实终归是事实。山高遮不住太阳,事实胜于雄辩,让历
史去做最后的评说吧!

此传从1997年秋开始动笔,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匆匆写成。当时,我在美国新泽西爱迪生市27号公路1668号开了一个小画廊。与其说是画廊还不如说是租了一个摊位,与一家中文报社相连,受报社的影响和促动。我开始写“一个女画家的肖像--梓琴素描”,下笔的主要动机是想写一篇介绍母亲美术创作的艰难历程和她的作品,但又避免涉及政治。因此,用画肖像的笔风来写,这样比较精练简捷突出中心。
这个构思是从美国一本写尼克松的著作题名上得来的体会。那本书题名叫“一个知者的画
像”。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题名和笔风,母亲是画家,我想用素描肖像这一题名最好,这样既突出了中心又可避免政治上的一些琐事影响。
其实当时,我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大笔写作。在下了班的夜晚10点以后已精疲力竭的我,又驾车到只有一张桌子,仅仅几个平方英尺的所谓办公室里开始奋笔疾书,一部份、一部份的书写雕塑母亲的艺术形象。
很快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草稿写出,以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修改编排,原想在1998年刊出一本画传,但由于经费不足而暂时放弃;同时,我觉得写的不够全面,太草率,在一片孝心的促动下,我开始拟定更大的计划;我想,既然拟想发表,就要写的尽可能的完美些;因此,我开始了进一步的内容补充,例如:作品的汇集分类;年代确认;画风;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背景和创作目的等,
1999年末,本想将这本画传写完,在写作过程中感到还有一些内容可附加进去可写的更完美;所以,没有受时间的影响,我又变更了计划,决定将写的内容范围写的更广泛些;因此,画传的发表从有计划安排改为无时间限制的方式。
2000年世纪交接之际,虽然我已决定写作不受时间限制,但我仍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彩墨绘雅典艺倦展春秋”在新州周报上刊登了。这篇文章,作为为母亲作品介绍的舆论先导的一部份,也算是一种世纪回顾的方式,在用这个对仗的题目时,我用精炼文采的方式试图将对仗句提炼的更简练,我突然发现,画传取名为“彩墨春秋”该多完美?我感到突然在选题中找到了自己的感觉,找到了自己中意的题目。
以后,2001年,围绕这一主题,我与母亲将有关的一些内容系统的整理了一下,开始编撰这本画传,如:梓琴回忆、梓琴家庭、、世纪洗礼、梓琴作品、梓琴年谱、亲友回忆的梓琴、梓琴经历的回忆等。我几乎想尽一切努力将梓琴这本画册写的更丰富、更完美。但是在编撰过程中,我常常因为工作繁忙,另因身在美国,许多资料无从入手寻找,只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希望慢慢写来,水到渠成。
2002年,我在家中见到了外祖父的五五回忆录。因为母琴一生与其家境变迁有着不可分离的关联,回到新泽西家中,又企图将外祖父的内容也加进本书。但由于工作繁忙,也只是停留在从新编辑目录阶段。
2004年春,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回家探亲,父亲病危。起初,我以为父亲是感冒,看到父亲病情每况愈下,以为可用治疗感冒的方法和病后调养即刻改变危机,返回美国前,见父亲病情有所恢复也不认为会是最后一次永别。然而,父亲知道自己身体的恶变已很难持续。父亲在我临别时的前一天晚上,拉着我的手对我郑重爱抚地说:“孩子啊,可能这次离别是我们父子的永别了。在外自己要多保重身体。爸爸可能不会在世太久了,你们都已长大成人,都有了家。我希望你们兄弟姐妹们都好好互相照顾。另外,也要照顾好你妈妈。”言语停顿了一会儿,郑重地指着他写的回忆说:“这是我写的一生的回忆,你们可以看看。爸爸一生在社会上还是做了一点事情。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象我这样的人可能没有几个,爸爸还是幸运的。”说后,父亲将自己的生平回忆录交给了我。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对爱平(太太)要好点,回去给她买点衣服,好好过日子。”并要给我一点钱给爱平买衣服。作为一生最后的嘱托。我深深感到一生中最大的无奈和诀别的最大的痛苦。在无奈和痛苦的心情下,我越感到自己身负的责任之紧迫和重大。似乎是出于历史的责任和对自己家庭的深情的冲动,我又开始了奋笔疾书。

我曾考虑用“彩墨春秋”将三者写在一起的模式。因为三者之间,对于各自生活变迁具有因果的关联,这样比较能顺其自然地的将外祖父和父亲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另也考虑选一个大题,再分三部分来写。如,飞龙彩云(法务春秋、实业春秋、彩墨春秋)。可显突母亲作品的精彩,这样就更可显突出史画并茂的效果。但终不如愿,只能以后慢慢合成了。
2005年应国内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大型画展邀请,考虑展出需要,匆匆写
出这本简单编撰蓝本,借此鼓舞后续的最后完成。
这是我写《彩墨春秋》的经过,也是我当儿子的一片心愿,作为献给亲爱的父母亲和这个风
雨变幻、天人永别、渐渐逝离的家庭,一份最好的礼物,作为永恒的纪念吧。

编撰人:李华

2006年9月9日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