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3日星期二

东北之女——梓琴风光照片1947

Posted by Picasa

2 条评论:

扬帆 说...

锲而不舍和创作狂的特质

执着追求和创作的嗜好是她特有的风格。她似乎想创造万物,这是她一生中最典型的特色。
对于一位画家来说,能创作一些作品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被社会所肯定。
在艺术的海洋中她荡漾了六十多年,退休以后她仍然执着地在追逐着她的艺术境界。她的艺术作
品凝聚着老画家锲而不舍的风骨和扎实的艺术功力。
她具有创作狂的特质。在她的生活中,她几乎想创造万物。
她有凡事自己动手去做的习惯。她有一手高水准的烹饪技术。她能自己做蛋糕,在蛋糕上她将蛋
糕当画板把蛋糕美化的如一幅精湛的艺术品。她做的酱鸭可与最好的厨师媲美。她做的菜肴美丽诱
人,色、香、味俱全。她年轻时喜欢绣花,自己做衣服;直到老年,她还有时自己做衣服并时常在
衣服上加上自己设计的美丽图案。她喜欢自己编织毛衣,毛衣上花色往往与众不同。她自己编织地
毯,在地毯上带上她绘制的艺术画案。她的思维无不想在创作上,她自己做雕像,给孩子做石膏头
像。到路边将粘土带回家打细后做泥塑像。将螺壳制成装饰品…。她喜欢养鸡、养鸭、养鱼、养猫
狗、种花。她喜欢收集。她自己装订收集册,她集邮、集票证、集古书、集画册、艺术年历、古字
帖,古钱币、外币等,所有她的这些嗜好,她都是围着一个中心——为创作提供素材,为美术创作服务。
总之,她的生活时刻想着创作,她将每一时间都溶入到了艺术的海洋中…。

扬帆 说...

梓琴的作品
五十年代,她曾参加中国美协,有过画展。以后,由于历史原因,她因病简出。
在她进入博物馆以后,她的工作就是展出作品。几十年来,她的作品自己都不知有多少。而这些
作品大多都是在博物馆展览会上展出。
六十年代,她的“从猿到人”小说系列插图出版。
八十年代,她的作品参加日本金泽大学美术画展,即被日本画界行家买下收藏。
九十年代,她的画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些中文报刊相继刊登。
在她的一生中她画了许多画,但由于历史原因可惜没有能很好保存。一些作品已散失,一些作品
由于保存不善而被水淹毁。在六十年代的一个夜晚,一场大水将她十多年精心创作的画,全部泡在水
里,第二天醒来,画已变成纸浆。为此,她有许多天情绪沉闷陷入痛苦中。
因此,现在保存下来的画,四、五十年代好的作品已不多见。那批毁掉的作品正是她创作黄金
时段的大部分最佳作品。
现在保留下来的二百多幅作品,主要是她七、八十年代和后期作品。
她的作品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阶段。中年作品阶段。后期作品阶段。
早期作品:(三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在这个阶段,她的作品是以素描和抽象水彩画为主。这
是她十五岁到二十六岁时期的作品。
现在原作品仅存八幅。时间是1942至1947年。这八幅作品是:“芋头与笋”、“石榴与盅”、
“锅与石榴”、“唐绍仪像”、“野鸡双缚”、“黄浦江畔”、“老神皇庙”、“祈祷”。
这八幅作品中,以“老神皇庙”最能代表她当时的抽象水彩画艺术水平。“祈祷”最能代表她素
描的艺术水平。同时,在作品中已呈现有记载历史的内容和含义。
中期作品:(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是她在博物馆工作时期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她的作品可分为
中前期和中后期两部分。在中前期,她有许多作品由于水淹而毁掉。这部分主要是在五十年代到六
十年代作品,是她三十岁到四十岁黄金年代的最佳作品。
据回忆,那些被毁作品有,大张的人体素描,肌肉素描,名人肖像,风景油画,水彩画等作品。
这些画的主要风格是西画。
现在余下的几幅作品都是一般朴实的生活作品。作品名称是:“虾与葡萄”、“盘上的鸡”、“
隆儿肖像”、“锅空饼缺”、“红水萝卜”、“水杯饼干”、“盘中的鱼”、“梓琴肖像”、“葡
萄与梨”、都是以西画印象派水彩画为主。这部分作品可看到她在困难时期,当时的心情和生活写
实的内容。
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她的中后期作品。(四十到六十岁时期)。她的作品风格开始转变。她开始使
用国画工笔风格。这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她将西画与国画结合起来。她的画风格开始转为工笔
画为主。在这个时期,她的作品有四十多幅。这是她东西画风格以独立风格和混合风格相交融时期。
在这个时期,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花鸟系列、名人肖像等。其中“猛虎扑鹿”、“乡间
回忆、“田野希望”、“公路风光”作品最具代表性。

在这段时期,她开始重视整理她的创作的思路和作品。她一方面系统创作形成自己不拘一格的风格
。另一方面以写实的角度,画下当时生活的场面来记载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八十年代,她退休。以后是她后期作品。年龄在六十岁以后。在这段时期,可看出她“工笔与印象
派风格兼融”的画风已形成。工笔与印象派风格相兼开始成为她主要的风格。同时,她也喜欢用钢
笔素描名家头像系列。
在这段时间里,她的创作技法和功力进入实力派的境界。当时的主要作品有:“木兰梳装”、“山
泽女神之舞 ”、“仕女”等。
九十年代以后,她较系统地进行作画,画了一些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例如:“世界著名音乐家肖
像系列 ”、“张学良先生肖像”和现在自己珍藏的一批扇面画和工笔画作品等。
在一九九九年去加拿大看望女儿,在加拿大期间她已患了巴金森斯症,颤抖的手绘画了“欢乐的小
乐队--献给加拿大人民的一份礼物 ”、“非洲紫罗兰”、“文殊菩萨”、“比丘僧人”等作品。
“欢乐的小乐队”代表她七十六岁时的西画技法水平;“非洲紫罗兰”是印象派作品,“文殊菩萨”
和“比丘僧人”是她在二十世纪末画的世纪句点作品,是典型的梓琴风格作品,作品临摹了一位 菩
萨和一位僧人,寓意“戒欲”、“济贫”代表了她对人生的理念和新世纪的寄语。
2000年以后,她已很少再作画。在2004年,在她新迁的浦东“锦秀苑”家中,她画了父亲孙绍康油
画肖像,当时她的父亲在中国为有影响的早期法学家。另外在闲余之际,还画了一幅“江南乡村民宅”
和“雨雾月季”的油画。在这些做品中,可反映出她画物述情的风格。